深圳11歲小學生身患腦瘤 臨終前捐器官救人(4)
課桌的主人正是梁耀藝。
瞿詩濤突然對同學們說,他昨晚心情很沉重,一直沒睡好,有點想小耀藝了。他這一提,教室里的同學忽然安靜下來,沉默地看著他,似乎想要聽到更多關于小伙伴的信息。下課之后,同學們悉數(shù)向瞿老師圍攏過來,打聽著小耀藝的消息, 他怎么樣了,什么時候回來。 問得瞿老師心痛。
瞿老師是這學期才教四三班的數(shù)學,才上一個多月的課,梁耀藝就已經生病住院。在他眼中,梁耀藝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孩,每次回答問題都特別積極,舉手十分主動。比瞿詩濤更心痛的是班主任宛霞,她都不知道該怎么把小耀藝已經去世這個事實告訴班上的同學。
小耀藝生病后,宛霞在班上發(fā)起了一個倡議,希望同學們回家和家長商量能為小耀藝捐款。宛老師帶著幾個同學拿著班里同學捐助的一千多元愛心款項去兒童醫(yī)院看望小耀藝。知道老師和同學來了,幾乎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小耀藝,硬要堅持下床站起來,去走廊迎接老師和同學們。其實宛霞和同學們都不知道,小耀藝回到床上后直向媽媽喊痛,但他不想讓同學們看到他的痛苦。
那一天,他特別開心,是住院以來笑得最多的一次。
一篇課文
講的是捐獻骨髓的故事
四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的是一個捐獻骨髓的故事:一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需要配對骨髓,一名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四年級下冊還有一篇文章,也是關于器官捐獻,叫《永生的眼睛》。
宛霞上課時喜歡給學生們拓展,希望他們能夠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她順便給孩子們介紹了一些器官捐獻的故事。課堂上,她問同學們,假如這個人是你的話,你會怎么做呢?
講臺下全是非常好奇的目光。
病情越來越嚴重,小耀藝變得連說話都困難。6月初,小耀藝似乎感覺得到自己堅持不下去了。 媽媽,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 媽媽李群一開始沒聽懂,她再次問兒子說的是什么意思。小耀藝說: 把我的器官捐出去。 這個對成年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決定,卻從一個11歲的男孩嘴里脫口而出。
讓班主任宛霞印象深刻的是,小耀藝在班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學那些善良的事情。她猜想,會不會是課本故事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實還真是如此。姐姐梁李君記得,有一次小耀藝放學回家,便給姐姐講了一個獻血的故事,然后問姐姐,小孩子可以獻血嗎?梁李君對他說,小孩子先要鍛煉身體,長大之后才能獻血。
信息首發(fā):深圳11歲小學生身患腦瘤 臨終前捐器官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