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深大女生與十個漁村的故事
由6名女生完成的《遠去的故鄉(xiāng)& & 關于深圳漁村興衰存亡的新聞調(diào)查》奪得了全專業(yè)最高分。
六名女生合影,左起依次為劉詩穎、彭步云、林玲玲、郭家虹、陳曉璇、李明子。
4月29日,深圳大學2014年傳播學院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答辯在科技樓2號報告廳舉行,有600個座位的場地連臺階都坐滿了人。11個小組的畢業(yè)答辯內(nèi)容涉及垃圾焚燒站選址、大齡男女相親、90后農(nóng)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私塾教育討論等多個社會熱點問題,并以報刊和視頻兩種方式呈現(xiàn)。專家評委發(fā)出連串刁鉆的提問,各小組在5分鐘內(nèi)作答,經(jīng)過綜合評分,由6名女生完成的《遠去的故鄉(xiāng)& & 關于深圳漁村興衰存亡的新聞調(diào)查》奪得了全專業(yè)最高分,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陣陣歡呼。
《晶報》的報道打開了畢業(yè)設計的選題大門
漁村組 的選題確定,與《晶報》對于深圳灣的連續(xù)報道直接相關。
2013年11月伊始,由彭步云、劉詩穎、郭家虹、林玲玲、陳曉璇、李明子6個女生組成了畢業(yè)設計(以下簡稱 畢設 )小組,開始了最艱難的環(huán)節(jié)& & 選題。開始每人提3個選題,說明選題理由、策劃方向,林玲玲想起在《晶報》實習期間,《晶報》連續(xù)報道深圳灣污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設立深圳灣禁漁區(qū)等內(nèi)容,她曾經(jīng)參與了《同享一片海,深圳灣香港海域為何能養(yǎng)蠔》等相關稿件的采訪,于是提出做關于 深圳漁村 的新聞調(diào)查。
劉詩穎回憶時覺得大家當時并沒有多大的爭議和猶豫: 林玲玲的想法讓我們很興奮。隨后,我們迅速翻閱了《晶報》記者陳俊杰的《深圳灣海域污水直排入海 死魚死蟹被沖上岸》和《漁一村漁民:因海而生,因海而衰》的報道,也查找了其他相關材料,發(fā)現(xiàn) 漁村和 漁民是很好的題材。很快,選題的大致方向就定了。如果沒有《晶報》的報道,也就沒有我們這個 漁村組。
《晶報》的陳俊杰和陳碧霞老師對我們更是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除了提供某些采訪對象的聯(lián)系方式以及漁村資料之外,還教我們?nèi)绾伪Wo自身安全,陳俊杰老師得知我們出去采訪時一定會叮囑注意安全。駐大鵬記者站的陳碧霞老師幫我們聯(lián)系上南漁社區(qū)、東漁社區(qū)。第一次到南澳的時候,她還全程陪同,請我們吃飯。 林玲玲回想起艱難的采訪過程,很感激實習老師提供的各種幫助。
實習生采訪晶報專欄作家
劉詩穎和林玲玲在實習期間得知晶報簽約專欄作家南兆旭對深圳本土生態(tài)頗有研究,在畢設導師的牽線搭橋之下,于3月25日來到銀湖的專家公寓,對他進行采訪。
劉詩穎說: 南兆旭老師對我們的選題很支持。我記得采訪當天他身體有恙,剛打了針,但面對我們的鏡頭,他還是講述了很多。
她們的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 在大梅沙以西近100海里的海岸線里,是沒有一個人工浴場,沒有一個沙灘,人們已經(jīng)完全在這個漫長的海岸線上失去了近海的可能,所以沒有機會親近海。南兆旭說。依海而生,因海而興。填海造地對于靠海為生,依海而興的深圳漁村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
南兆旭對記者表示,當初得知大學生關注 消失的漁村 這個選題覺得很欣慰,現(xiàn)在的孩子能沉下心來做自己城市的話題,值得贊賞! 漁村很多,要查找很多資料、走訪很多地方,工作量大,但她們能做得這么透、這么細,非常好!我們身邊很多事物都在變化和消失,希望更多的市民能一起來關注這樣的話題。
連續(xù)蹲點感動采訪對象
出乎 漁村組 所料,采訪過程中并非所有找到的對象都愿意接受采訪,如老漁民 水怪 不愿透露姓名也不愿接受采訪。
像陳雄等老漁民因為害羞怕說錯話,一開始好幾次拒絕了采訪,于是組員得知他的住址得知他每天早晨都會出門之后,便連著兩天早晨5點鐘起床在他家門口等。第一次去的時候,他已經(jīng)出門了;后來,找到他的老婆,和他老婆先搞好關系,再后來才與陳雄聊天,因為找他們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慢慢熟了起來,到后來要走時,他們說: 你們這么快就走啦? 竟有種像家人一般的感覺。
信息首發(fā):六個深大女生與十個漁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