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鉚足勁拼命修地鐵 年底將達到285公里
不要讓深圳的公交變成深圳的出租車行業(yè),昨天的委員議事廳熱議深圳路權共享,不少政協(xié)委員認為,深圳公交每年補貼很多錢但仍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應規(guī)范市場化巴士。
6月18日下午,深圳地鐵11號線福田站,市民準備上車試乘體驗。南都記者 劉有志 攝
南都訊 不要讓深圳的公交變成深圳的出租車行業(yè),昨天的委員議事廳熱議深圳路權共享,不少政協(xié)委員認為,深圳公交每年補貼很多錢但仍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應規(guī)范市場化巴士。市委常委楊洪表示,“以軌道大巴為骨干的公共交通將會成為深圳主要交通方式。”深圳鉚足勁拼命修地鐵,地鐵年底會達到285公里。
禁摩限電
每年涉電涉摩死亡事故占40%
深圳委員議事廳昨日熱議“電動單車之困與路權共享之夢”。市政協(xié)委員蔣雷認為,市政府和交警部門對電動單車基本禁止,90%的路不能走,剩下10%可以走的路還有95%以上的電動車因為超標是不能走的,“希望疏堵結合,通過管理起來,讓電動自行車出行遵守交通規(guī)則,減少安全事故。”
而市政協(xié)委員莊義婷則認為,深圳估計有400多萬輛電動單車,這400多萬輛電動單車帶來的廢舊電池、廢舊車的處置是深圳資源難以承受的,必須限制,不僅從路權上限制,而且應從市場和生產(chǎn)及道路各方面都落實政策,給市民一個明確的導向來限制電動單車。
從事交通運輸行業(yè)的市政協(xié)委員陳和林則提到,據(jù)交警部門統(tǒng)計,全市交通事故有1/4是跟電動單車有關。“說明電動單車造成的事故非常嚴重。”陳和林說,既然屢禁不絕,就要納入管理,這樣才能有效解決電動單車造成的擁堵。
市政協(xié)委員陶一桃認為,一項公共政策推出在相當程度上要給人們一個可替代而且是現(xiàn)實可行的一個選擇,禁摩限電既是社會導向,更重要的是考驗管理者的常識和管理能力。
市交警局局長徐煒介紹,每年因涉及電動單車、摩托車的死亡事故占40%以上。而這幾年,包括今年前3個月都以近20%速度上升,“現(xiàn)在電動單車超標的已經(jīng)達到機動車的標準,既不要上牌,也不要買保險,更不用多少價錢,把低廉的成本已經(jīng)轉移到每個市民身上。”
公交困局
每年巨額補貼公交仍無法滿足出行
莊義婷建議,目前公共交通只占市民出行56%,到2020年可能會達到70%,但距離80%是最好的一種交通組織還有差距,應該給公共交通更多的路權。
陳和林建議,要多發(fā)展一些跨區(qū)域的商務巴士,這些商務巴士完全可以用商業(yè)化運作,不用政府補貼。“像現(xiàn)在深圳政府每年補貼給公交企業(yè)幾十個億,最初的出發(fā)點就是想通過三大公交集團來把深圳的公交問題解決,但實際上特區(qū)外很多街道對最后一公里的公共交通,大家都無可奈何。”陳和林說,很多街道都提出要引進其他企業(yè)來運營,這里面公交改革還有很多做不到位的地方。
“政府為公交補貼的形式,政府還是需要認真研究。公交企業(yè)究竟效益怎么樣?公交運力合理嗎?規(guī)劃線路合理嗎?這里面有沒有造成資源浪費。”陳和林認為,政府對相關問題要好好研究,能把這些錢用得更好。
“公交再不改革,下一步就是出租車行業(yè)的下場。”市政協(xié)委員王雪認為,三大公交集團發(fā)展到今天,政府每年補貼非常多的錢,但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但市場是特許經(jīng)營、不開放的,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政府資源浪費,同時民營企業(yè)無法進入提供更好的交通給市民,“政府和市場的界限要厘清,只要市場能夠解決的,都應該交給市場。政府要做的是市場沒有企業(yè)愿意做,但老百姓有需求,所以政府要拿納稅人的錢兜這個底。這方面政府應該鼓勵,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處于一個灰色地帶。如果這樣,下一步深圳的公交就會是深圳的出租車行業(yè)。”
南都記者張小玲
應對之策
深圳最需要的就是軌道交通
“深圳人口這么密集,最需要的就是軌道交通。每天有1000萬人口乘坐公交,大巴承擔了60%,比例相當大。政府要把大巴配好。”深圳市委常委楊洪認為,對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現(xiàn)在寶安、南山、龍華最近馬上都開通一些微巴。另外,深圳正在地鐵場站配一些交通樞紐,包括自行車,也是下一步發(fā)展重點。
“以軌道大巴為骨干的公共交通將會成為深圳主要交通方式。”楊洪介紹,現(xiàn)在開通的地鐵178公里,到年底會達到285公里。到2020年達到400公里,現(xiàn)在深圳是鉚足勁拼命修地鐵,明年有六條地鐵同時開工建設。
楊洪說,下一步還會在地上、地下修建二層聯(lián)廊,形成一個立體交通方式。
信息首發(fā):深圳鉚足勁拼命修地鐵 年底將達到2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