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坍塌事故透視深圳渣土處理問題
12月20日,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發(fā)生一起坍塌事故事故。據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此次坍塌事故事故屬于純人為事故,與天災無關。據國土資源部初步查明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光明新區(qū)垮塌體為人工堆土,原有山體沒有滑動。
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坍塌事故純人為
昨日(12月20日)11時40分許,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光明新區(qū)柳溪工業(yè)園與恒泰裕工業(yè)園區(qū)附近發(fā)生山體滑坡,致33棟樓房被毀。
可以確定的是,事發(fā)當日并沒有下大雨,那么為何會發(fā)生坍塌事故呢?
據國土資源部通報,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昨天在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初步查明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光明新區(qū)垮塌體為人工堆土,原有山體沒有滑動。人工堆土垮塌的地點屬于余泥渣土受納場,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積量大、堆積坡度過陡,導致失穩(wěn)垮塌,造成多棟樓房倒塌。
也就說這次事故被解讀成人禍而非天災。
其實,在這場人禍的背后,隱藏著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多年來未解決的難題。
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渣土處理變遷
2000年以前,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建設項目數量相對較少、規(guī)模相對小,待建地和低洼地廣泛分布,余泥渣土排放基本平衡,甚至不需要另建渣土受納場。
總體說來,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的渣土處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以前):
零壓力
2000年以前,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的建設項目數量相對較少、項目規(guī)模小,待建地和低洼地廣泛分布,產生的余泥渣土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建設項目間自行消化,主要用于工地“三通一平”中的土地平整、濱海地帶大型工程的填海造地兩個方面,實現了社會自發(fā)的余泥渣土排放平衡。
例如當時的鹽田港、大鏟灣、濱海大道等建設項目,均解決了一些其他大型項目的土石方外排問題。政府部門完全不需要擇址建設渣土受納場,僅僅需要對渣土撒漏、違法傾倒進行管理。
第二階段(2001年至2005年):
壓力初現
2001年至2005年,由于待建地逐步減少、低洼地帶基本填平,鹽田港、大鏟港、濱海大道等大型填海工程也基本完成,不再需要土方,而國家也開始嚴格管制填海行為,原本由社會自發(fā)實現的余泥渣土排放平衡在這一階段被打破。
為了確保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由政府部門建設的渣土受納場此時開始出現。當時主要有龍崗中心城(50萬立方米)、塘朗山(432萬立方米)、西鄉(xiāng)(90萬立方米)、成坑(120萬立方米)4個受納場。這一階段,余泥渣土的處置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安排下,并沒有形成太大壓力。
第三階段(2006年以后):
壓力山大
2006年以后,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進入了余泥渣土排放難的階段。
2006年,龍崗中心城余泥渣土受納場填滿封場并被征用為大運會場館建設用地;2007年,寶安西鄉(xiāng)、南山塘朗山受納場三期工程均使用完畢。而此時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申辦成功第26屆大運會,相關場館正如火如荼地建設;深南路、北環(huán)大道、濱海大道等道路大面積進行改造;軌道交通二期工程——1號線延長線、2、3、4、5號線集中開工。余泥渣土排放難的問題在原特區(qū)內外全面爆發(fā),甚至對深圳(www.thesurfingworld.com)市的社會經濟、城市環(huán)境、交通安全造成了嚴重挑戰(zhàn)。
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市產生的各類余泥渣土是950萬立方米,這一數字因軌道交通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設被一再刷新,如今已經達到年產生3000萬立方米數量。
在相關部門的各類文件里,“井噴”一詞成了描述余泥渣土數量的固有搭配詞匯。導致余泥渣土數量井噴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軌道交通建設。當人們享用便捷的地鐵交通時,估計很少有人會去計算,建一個地鐵車站、挖一公里地鐵隧道要挖掉多少方的土。
信息首發(fā):深圳坍塌事故透視深圳渣土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