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退伍老兵6年水中救30多人 撈尸100多具
我曾經是雷鋒團的一名士兵,雖然已經退伍了,可是作為光榮雷鋒團的一員,我不能只是沾雷鋒團的光,還要為雷鋒團爭光。 這質樸卻發(fā)自肺腑的話,出自廣東省惠州市志愿者救撈隊隊長趙喜昌的口。雖然已經是59歲的近花甲之年,拖著5級傷殘的身體,從2008年至今趙喜昌和他的志愿者救撈隊已經成功地挽救了30多名溺水者的生命,100多具尸體被他們撈起。
身患殘疾仍發(fā)揚雷鋒精神
趙喜昌1976年入伍,退伍前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名工程兵,在部隊的一次施工中腰部受傷,導致脊柱扭曲成S形,定為5級傷殘,一彎腰就隱隱作痛。2008年,趙喜昌從老家移居廣東惠州和女兒一起生活。
今年現年59歲的趙喜昌,原本已經到了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這6年來為何不怕辛苦志愿從事義務救撈?事情還得從2008年7月說起,在惠州市區(qū)東江沙公園東江段,有兩個孩子落水。其中一個孩子被救起,而另一個卻沉入水里不知去向。正和朋友在江上游泳的趙喜昌也加入到搜救隊伍。由于水流湍急,雖然擴大了搜救范圍,但一直未能找到落水孩子的蹤跡。落水孩子的家屬便叫來附近的漁船救助。未料,漁民忌諱尸體上船,索要報酬不成而不愿出手幫忙。這個場面讓趙喜昌很震撼,很受觸動。
最終,孩子被打撈起來,但已沒了呼吸。這事之后,趙喜昌萌發(fā)了組織義務救撈隊的想法,憑著 雷鋒團 里培養(yǎng)的苦干精神和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他組建了 惠州志愿者救撈隊 ,義務干起了水里救人和撈尸的工作。2008年8月,趙喜昌在遞交志愿服務申請書的同時,也遞交了一份 承諾意外自擔 的承諾書,并主動與公安110接警中心聯(lián)系,請求在有水上警情時第一時間隨同出警。
不被理解卻一直堅持6年
已經年近花甲的老人,又有著脊柱傷殘的傷痛,但是趙喜昌的志愿救撈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面對自己的傷痛,趙喜昌說, 只要我還能動,我就不會停下來。 粗略統(tǒng)計,6年時間趙喜昌和他的志愿救撈隊已經成功的挽救了30多名溺水者的生命,100多具尸體被他們義務打撈出來。
最開始做志愿救撈工作時候,趙喜昌的付出總是不被人理解。有人覺得他搶風頭,撈名譽;有人認為他與尸體打交道晦氣,見了他繞道走,甚至朋友也不愿與他握手。這一切,也曾經讓老趙感到委屈和顧忌,最開始在媒體報道他事跡時候,不愿意被拍照。
2011年11月,從老家安徽阜陽到惠州打工的馬迎濤因為感情問題想不開,一時沖動跳下東江大橋。住在東江大橋附近的趙喜昌聞訊趕來,和救援民警一道,將馬迎濤救了起來。面對這個意欲輕生的年輕人,趙喜昌規(guī)勸了他一番。趙喜昌說: 我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救人更要救心啊。
一年多后,馬迎濤主動加入了趙喜昌的救撈隊,當起了志愿者。談起自己追隨老趙做志愿者的事情,馬迎濤說, 老趙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讓我學會發(fā)自內心地回報社會。通過和趙喜昌一起做志愿救撈工作,我深有感觸,雷鋒不僅活在我們心里,雷鋒就在我們身邊。
趙喜昌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趙喜昌當選廣東省 感動的力量& & & 2012年度 感動廣東十大人物 ,2013年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 & &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信息首發(fā):惠州退伍老兵6年水中救30多人 撈尸100多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