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04年起禁新建高爾夫球場 10年間仍增343家(3)
業(yè)界認為,1984年,由霍英東、鄭裕彤等出資創(chuàng)建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高爾夫球場 中山溫泉高爾夫鄉(xiāng)村俱樂部對外開放,標志著現(xiàn)代高爾夫球運動在中國的起步,填補了中國高爾夫的空白。 那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高爾夫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家的態(tài)度都很盲目。 一位從事球場經營超過20年的業(yè)內人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當年國內的高爾夫球場,主要是香港、臺灣和日本商人在經營, 內地資金進入很少,參與的人也不多。上世紀90年代初,僅有100多人(不含外商)打球,而現(xiàn)在北京的高爾夫球人口就有近10萬人 。
當時,外商都會看這里有沒有球場才會進來。 該業(yè)內人士表示,1993年以前,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高爾夫在招商引資、美化環(huán)境、培養(yǎng)運動員和提高當?shù)剞r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 1993年以前,國家是鼓勵發(fā)展的,那時環(huán)境還行 。
但隨著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和城市人口流動的加劇,一些人迫切需要通過某些方式 標新立異 ,并尋求社會認同,所以,我國高爾夫運動的消費主體從那時起,便成為改革開放后的 新富人群 ,而官員也逐步進入了高爾夫的 禁區(qū) 。據崔志強回憶: 當時,有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規(guī)定,主要內容是不得在工作時間,不得用公款進行高消費的運動,主要就是針對網球、高爾夫和橋牌。 在1994年~2003年期間,時代洪流中的高爾夫聽到了 限制 的聲音。
在政府的宏觀管理下,按計劃經濟來做的項目,相對發(fā)展得較好,如跆拳道和藝術體操等。而民間力量較大,通過市場需求引入的項目,通常會經歷無序的發(fā)展階段,比如臺球、保齡球和高爾夫。 鐘秉樞表示,保齡球占用資源相對小,臺球也在街頭巷尾經歷過整頓,相對而言,高爾夫的特殊性容易被貼上標簽, 高爾夫從民間引入卻并非面向草根,且場地要占用大量水土資源等,一開始便埋下了畸形發(fā)展的種子。
于是,199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fā)[1997]11號),該文件明確 禁止征用耕地、林地和宜農荒地出讓土地使用權,用于高爾夫球場、仿古城、游樂宮、高級別墅區(qū)等高檔房地產開發(fā)建設,以及興建各種祠堂、寺廟、教堂。 作為業(yè)界指南,朝向集團在其發(fā)布的《2013中國高爾夫行業(yè)報告》中,對這份普遍認為是來自國家層面關于高爾夫用地問題最早的政策,解讀為 這一政策是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并且我們認為將會是更趨嚴厲的 。
原文網址:http://www.thesurfingworld.com/html/20150120/13643.html信息首發(fā):我國2004年起禁新建高爾夫球場 10年間仍增343家